4
读者
62
内容

科普工作者、策展人、自由撰稿人、自由摄影师。 编辑出身,走过全国。 致力于人间风味的不入流研究,专注记录「地理/文化/历史/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思考,并呈现一个「行者/茶客/书生」应该有的体悟。 季度价格就是一壶茶的价格,请我喝茶,我讲故事。 精力原因,一周平均一更,还请见谅。

全部文章
作者风酱酱头像

风酱酱

2024/09/13

观音堂的诸神

(丙申年十月,摄于山西长治)

一个平常的下午,我走入这里,惊了半晌,不能言语。管理员不知有人,竟关上了门,一抹斜阳自窗缝溜将进来,遂得五光十色,云蒸霞蔚。

只见五百多尊圆塑、悬塑如层峦叠嶂般耸立着,加上祥云瑞兽、楼阁花草的点缀,使人忽略壁塑后面墙壁的界限,只觉方寸宽阔、心无挂碍。以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三位菩萨为核心,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十二圆觉菩萨、道家诸神和孔门七十二贤在两侧自下而上排开,大者过人,小者盈掌。左顾右盼,有的慈眉善目、高谈阔论,有的凝睇静思、隽逸超尘,有的瞋目裂瞰、咆勃犷悍,还有的明眸善睐、婉丽妩媚,全然不似凝固的笔画。他们微微倾身,注视着我,我感受到目光的炽热、绵长,似审视,似关心,好一个庄严而温情的世界。

不同于僧侣主持的隰县小西天和皇室主持的蓝田水陆庵,长治观音堂完全属于民间。万历九年,梁家庄农民梁水禄为生计所迫,将一亩五分地卖与乡邻常朝润,为使住持僧道耕有其田,常朝润复向本里的里长王进恭及王子安等人购得十二亩地,遂建观音堂。在那个民族杂居、信仰众多的年代,诸多文化冲突长期无法调和,处于需求,人们不再如魏晋隋唐一般追求神性的妙相庄严、空灵超凡,更追求人性的热闹繁复、诸教杂糅。于是,宗教艺术让位于世俗的烟火气,观音堂多了几分生活的气息。诸神平和得就像身边的长辈或是兄长,让人感受到无比的亲近,无穷无涯。我已醉醉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也觉得被永远封印在这个神佛世界里也挺好。

门再开时,魂惊魄动,诸神散去,如梦初醒。斜阳才欲落去,身边尘土依旧,山是山,雾是雾,哪有云霞。

每思之,不觉叹惋。

作者风酱酱头像

风酱酱

2024/08/01

《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九期评注

本季刚开始时,相信很多人看完本季的「出场嘉宾」,从展望回归的角度,会认为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将是本季的收尾,或从「扬帆起航正当时」的角度,会认为福建博物院将是本季的收尾,或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角度,会认为安徽博物院将是本季的收尾……反正,应该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认为吉林省博物院会成为本季最后一个出场的博物馆。

诚然,初看之下,吉林省博物院的「叙事功底」似乎难以支撑收尾的重量。然而,事实却证明,吉林省博物院不仅胜任了这个角色,而且表现得游刃有余,毫不逊色。

这其中的机缘,或许需要我们深入吉林的人文地理中去探寻。

提及东北,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要么是辽宁沈阳的老工业基地、大连的壮丽海景,要么是黑龙江哈尔滨的异域风情、漠河的冰雪奇观,而吉林的城市却总是难以在脑海中浮现。哈尔滨籍歌手李健某次上节目时还补过一刀,他说,你听不出来(口音)他还坚持说自己是东北的,那就是黑龙江的,一听就是东北人的,是辽宁的,剩下的,就是吉林的。吉林,就是这么一个存在感很低的地方。

但吉林的景致单调吗?并不,从地形上看,山地、丘陵、平原在这里齐聚,密集的水流在其中肆意纵横,使得湖泊、湿地、沼泽遍布。所以,我们印象里的吉林,有巍峨壮美的长白山,有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有一望无垠的松辽平原,有丰美圣洁的松花湖和查干湖。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不,吉林的历史叙事也绝不单调,这片土地虽然开发较晚,整体不如辽宁、黑龙江那般波澜壮阔,但正是白山黑水大气磅礴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了吉林人的胸襟和达观。他们在茫茫山林、江河湖泊、黑土地和草原间拓荒创业,总是给人乐观积极、清新爽朗、果敢从容、通达事理的直观印象,且在是非曲直面前,往往能坚持原则、使命感和责任感,刚柔兼济,让人觉得舒服。这种既刻骨又壮丽的特质,深深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成为吉林地域文化持久的魅力所在。

在第四季「中国何以未来?」的群众史观主题下,吉林这种从容豁达又不乏勇敢坚决的人文特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本季收尾的最佳选择。而这种特质无论插在本季过程中哪个位置出场表现,都可能因内容延续性而显得不够贴切——恰好,节目组也无需再为错金银丙字纹带钩、五神沟铜带钩、高句丽时期汉白玉耳杯、元代龙泉窑观音像、辽代银釉鸡冠壶、辽代石雕彩绘塔、《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图》、《庐山松图》们的叙事局限而发愁了。《百花图》卷、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辽契丹文八角铜镜,三件文物,分别打出了三种不同的刚柔并济的情绪和状态,是为对前面篇章的收束总结与对「中国何以未来」的解答。

《百花图》卷不仅见证了宋理宗赵昀与皇后谢道清的深情厚意,也记录了一个王朝的衰败。在此点上,节目组很巧妙的抓住了一个很有争议的关键人物,即永嘉人陈宜中。由于宋末对元态度举棋不定的政策,以及片面历史记载中流出出来消极抗战情绪和狂热宫斗情绪,在民间戏曲中,陈宜中往往被表达为一个助纣为虐的大反派。但近年来,经众多学者研究,史学界渐渐对陈宜中有另一番看法。

咸淳十年(1274)正月,元军沿汉水、长江东进直取临安。十二月,鄂州陷落,宋廷命贾似道督师抗元。德佑元年(1275)二月,贾似道求和不成,未等敌军靠近芜湖就带头逃跑,十三万大军瞬时溃散。此时,留在朝廷主政的左丞相王爚、右丞相章鉴都已不知去向,扭转危局的重担落在了时任参知政事的陈宜中身上。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缓解元军对临安的直接威胁,致使抗元救宋的氛围重新高涨,他本人也因为这一功绩升任右宰相。但那时候,大宋王朝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七月,南宋组织十数万兵力在焦山一带与元军决战,结果以失败告终,「宋人自是不能复军」,大宋王朝的灭亡几成定局。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曾经慷慨激昂的高官猛将们或降或逃,时人更操纵舆论,说陈宜中「误国更甚于似道」,他因此心灰意冷,加上母亲病危,一时没有返回朝廷,等待更不「误国」的人来担当大任。而谢道清一直是力争保存社稷的,她一再遣人带去诏书,勉谕陈宜中回来——本节前世传奇演的,便是此时的片段。徐帆饰演的谢道清以《百花图》卷为媒介,恳请右相陈宜中重回朝堂,共赴国难。这一幕不仅令人荡气回肠,更让人深刻感受到那些有志之士为大宋王朝付出的壮怀激烈的努力——当然从事后的角度看,陈宜中确实留下来了,还顽强地组织临安城里十五岁以上男子参军,结果又留下一处「人皆以为笑」的历史片段。德祐二年(1276)正月,大宋败局已定,谢道清心灰意冷,送出降书。而陈宜中与张世杰、苏刘义、陆秀夫等人一同护送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下,文天祥代表朝廷往元营议降却绝口不提降元之事,遭扣押后侥幸逃脱,南下与陈宜中等人会合,遂有了后来悲壮的抗元故事。

如果说《百花图》卷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魄力和气节,那么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更多承载的是一种信仰和勇气。

邓晓村,吉林省双阳县人,1913年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十三岁接触地下党员萧丹峰,逐步立下摧毁旧世界的革命志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彷徨的邓晓村写下大量充满爱国主义和反日倾向的日记、散文,引起当地地下党组织的关注,并于两年后正式走上革命道路,由于思想坚定、政治成熟,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共青团吉林市特支书记。同年夏天,他与十八岁的农村姑娘阎庆莲结婚,引导妻子成为革命坚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

1933年,根据当时斗争需要,吉林特支决定建立一处地下交通联络站,邓晓村担任站长,妻子及妻妹也一同参与工作的开展。但好景不长,由于叛徒出卖,邓晓村遭到日寇追捕,逃到磐石县玻璃河套参加党的抗日武装,1934年冬,入南满游击队,参与杨靖宇领导的临江、八道江、凉水河子、三源浦、五道沟、横虎头、哈泥河等大小战斗几十余次。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师政委。1937年冬,他在突破敌人围剿的过程中身陷重围后牺牲——本节前世传奇演的,就是他刚被叛徒出卖预备逃到磐石时的故事。那时,许多同事被抓,邓晓村侥幸回家,与阎庆莲烧掉重要文件后离家。随后,敌人上门,以暴力逼迫阎庆莲说出邓晓村的去向,未果,遂把她抓走,连续折磨四天后放回来。以此为背景,马思纯饰演的阎庆莲,回家后即遭受了身边朋友的背叛,而她也在邻居的帮助下,成功烧毁了藏起的文件。隐蔽战线上的惊心动魄与英雄风采展露无遗。鲜花插入花瓶,映照着邓晓村夫妻二人坚定不移的信仰与爱情,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也因此变得立体起来。「我们要拿一百二十分的热血,来滋长我们人类含苞无放的花,待花开之后,“小我”的躯壳虽死,而精神可寄托在“大我”之中,永远地活着」。几十载岁月流过,如今的华夏已然鲜花遍地,可惜故人已去,幸而花瓶永存。

魄力和气节,信仰和勇气,强精神属性的内容都表达完了,本季最后一个前世传奇,应该表达什么主题呢?节目组的主题是争先与豁达。

辽契丹文八角铜镜,真实出处已无处可考。神秘的它,镜背中央为一半球形钮,钮的周围刻有几行契丹小字,大意为「时不再来,命数由天;逝矣年华,红颜白发,脱超网尘,天相吉人」,镜边则刻汉文「济州录事完颜通」七字,而这位完颜通,今天也同样无处可考。唯独济州,据《金史》记载,济州是天眷三年(1140年)由辽黄龙府改制而成,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又更为隆州,因此可作证辽契丹文八角铜镜应是1140年至1189年之间的产物。

这样一枚神秘的铜镜,怎么演绎?节目组的选择是深挖其铭文——虽然稍微有一点消极的意味,但是人生本就世事难料,更兼当时战争频繁,这或许能解释为一种自嘲与超脱——于是,李宏毅饰演了博学多智、极富正义感的济州录事完颜通,董太师饰演了一位四处惹事的疯老头,再加上一个不知哪来的泼皮无赖,几人共同通过一出演绎,也说「时不再来」的争先,也说「命数由天」的豁达,同时,也使铜镜照见了那个遥远时代万里同风的风土人情。

魄力和气节,信仰和勇气,争先与豁达,这三件国宝不仅各自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更在今生故事得到了更多的延展。从花卉研究的科学视角到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传奇再到盐碱地治理的生态实践,它们连接了古今,也连接了吉林省博物院与中国叙事,让我们更加了解吉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诉说了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变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奋斗与希望。「冰心凝傲骨,俯仰自铿锵」。收尾之际,吉林省博物院带来这样一段独特的叙事,收束了自故宫博物院开篇以来各省博物馆带来的节目叙事,也对「中国何以未来」进行了总结。

画面最终收束在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之上,与第三季那白墙灰瓦、烟雨朦胧的收尾意象相比,这样的处理显然更加明亮。虽然不知道《国家宝藏》是否还有第五季的打算,但我想这样的画面,对于已经从恢弘壮丽、风雅卓越的大国气象讲到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从对「中国自信和价值」的论述讲到对「中国何以未来」的解读的《国家宝藏》来说,也已经足够完满了。


又及,节目开头特别提到了康熙祭祖要去长白山这个事。这个事正儿八经是从康熙朝的时候开始的,原因在于后金的根据地就在东北,长白山为东北「大动脉」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甚至曾经还流传有仙女佛库伦在长白山吞朱果生爱新觉罗氏的传说,所以女真族都把长白山当做发祥地。康熙十六年,康熙以「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将长白山封神,修望祭殿,建神祠,立碑文,岁时望祭,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1934年溥仪登小白山焚香叩拜,是爱新觉罗氏最后一次亲临望祭殿,此后望祭殿被毁,望祭传统彻底消失。

又又及,节目开头还提到了「卢城」,这是一个位于今和龙一带的渤海国古城,这里气候温和,水系发达,从唐代至今都是东北重要的水稻产地。《新唐书·渤海传》中记载的渤海国「四大奇贡」中的「卢城之稻」,就出自这里。今天的宁安响水大米,也被认为是从曾经的「卢城之稻」演变来的。

又又又及,《百花图》卷一节,前世传奇里提到了陈宜中等人弹劾丁大全的事件。这件事发生在宝祐四年(1256年),当时陈宜中还是太学生,因为看不惯右丞相兼枢密使丁大全奉承巴结的手段和骄横的作风,与黄镛、刘黻、林测祖、陈宗、曾唯一同上书理宗皇帝弹劾他,丁大全因此恼怒,指使监察御史吴衍削夺陈宜中等人的学籍,拘禁、监管在其他州府,也因为这种不附权势的正义斗争精神,陈宜中六人被后人称为「贤关六君子」。

又又又又及,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一节,今生故事提到了其他一些当时活跃在地下站线的战士。其中,肖林、王敏卿夫妇1941年在江津开办恒源字号商行(后来的大生公司),起初专营从江津-重庆-湖北三斗坪进口的土沙,再把江津的食糖运到湖北销售,后来增加五金、木材、西药等种类的贸易。1946年,肖林到上海开办华益公司,专门在上海采购各种工业品运到重庆,批发给当地和附近的百货商店。这两份生意,实际都是为当时的党筹集经费,满足八路军军费补给、烈士的家属抚恤、生活困难的党员家庭补助、地下党组织交通护送、医疗救治等等大量资金需求。1949年5月,肖林、王敏卿夫妇的使命结束后,他将约合黄金12万两的经营结余资金和折价1000多万美元的固定资产全部交给了党组织,自己只留下当时流通的三块银元作为纪念,这三块银元现在就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周镐原本是戴笠手下周旋于汪伪高层人士的军统局特务,曾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以迅雷不以掩耳之势接管日伪重要机关,处置汪伪汉奸,引起南京日伪军、政界的恐慌和重庆政府的质疑,被戴笠扣押在上海监狱八个月之久。1946年被策反后,周镐便负责南京、上海、徐州、安庆等地伪军的策反工作,同时搜集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作战意图等方面的情报。1948年,周镐奉命策反孙良诚、刘汝明起义,孙部假意投诚后,将周镐出卖。1949年,周镐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吴石是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回国后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高级军事智囊。1947年,吴石因目睹国民党贪污腐化,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此后,他不断收集国民党军队的番号、兵种、驻地详情、军备部署图、军事部署图等重要军事情报上报,为部署淮海战役、攻占南京上海、解放福建、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等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吴石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但仍依然坚持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50年,因身份暴露被捕,同年在台北就义;沈安娜1935年受中共中央特科安排打入国民党内部,因为手写速度快,很快被提拔为国民党中央记录员,直接参与国民党高级会议的记录工作,并把相关部署、计划尽数通过地下工作者传回我党。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49年,她以回上海探亲为由,安全撤离,才结束了长达14年的潜伏生活;熊向晖原名熊汇荃,是清华大学高材生,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被安排安插到了胡宗南部,一路从侍从副官升任机要秘书,成为胡宗南身边的红人。由于蒋介石给胡宗南的密令都由熊向晖签收,胡宗南下达的命令也由熊向晖起草,因此熊向晖向我党传递了很多重要的情报,包括闪击延安、西安军事会议等,屡建奇功。1947年,胡宗南保举他去美国留学后,才知道他是共产党,但胡宗南没有把这一情况报告给蒋介石,而是隐瞒了下来。于是乎,熊向晖得以安全,并于1949年回国,转而从事外交工作;袁殊1931年成为中央特科情报人员,此后,他于1932年春打入中统,成为中统特工,进入新声通讯社担任记者,期间结识驻沪日本副领事岩井英一,从而打入日方,成为日方情报人员。1934年,袁殊成为青洪帮大佬曹幼珊的关门弟子,与黄金荣和杜月笙平辈,三年后,加入青洪帮,成为青洪帮人员。1935年,因为一些机缘巧合,他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成为了第三共产国际的特工人员。1937年年初,他又被戴笠看中,成为军统特务。至此,他集齐了中央、中统、日本、青洪帮、军统五重情报人员身份,时年才26岁。后来,他因为「工作」能力过于出色,不仅获得日方提供的赴日访问并面见裕仁天皇嘉奖的机会,还列席汪伪中央政治局委员会,期间,他甚至利用自己的身份分析出日军的战略动向,为苏军打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贡献了情报,还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帮助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数百名进步人士离开被日本占领的香港。1946年,袁殊回到解放区,至此,他的「卧底」身份才暴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转而研究对港贸易问题,但几年后便卷入「潘汉年-杨帆案」,从而入狱二十七年,到1980年才出狱;关露1932年入党,1939年起受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汪伪政权和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是当时上海滩备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一边收集日伪机密情报,一边积极组织策反。抗战全面胜利后,关露被国民党列为「汉奸文人」,为此,党组织迅速将关露转移,结束了她的潜伏生涯。但1955年和1967年,由于受到潘汉年的影响,关露两次被捕入狱,一次关了2年,一次关了8年。直到1982年潘汉年被平反,关露才一同被平反,但那一年,在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后,关露却选择服安眠药自杀,享年75岁;郑文道1938年入党,同年以优异成绩录取日本情报机构「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此后陆续传递出包括汪精卫秘密访日、日本政府对汪伪政权和「兴亚院」的指示、日本方面收买丁默邨的内幕、日军大规模「扫荡」计划、日本即将「南进」等重要情报。1942年,郑文道因身份败露被捕,他先后两次分别从押送车、看守楼审讯室一跃而下,终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又又又又又及,辽契丹文八角铜镜一节,前世传奇提到当时的铜镜需要签押。这是因为女真人历经与辽的战争、与南宋的对峙,极其缺铜,对于铜镜的管理较为严格,境内铜镜都要经过官府签押才能流通。

作者风酱酱头像

风酱酱

2024/07/25

《国家宝藏》第四季第八期评注

在西部诸省中,青海的存在感总是相对低调而模糊的,有时,可能还不亚于东部常被人调侃的「阿卡林省」。但其实,这片东北接甘肃、西北连新疆、西南邻西藏、东南接四川的土地并不单调,作为两江之源,作为「康巴」与「安多」的一部分,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青海所拥有的,不仅仅是青海湖、祁连山这么简单。

作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青海不仅是中原文化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也是多种国际性大文明之间的缓冲地带。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青海自古便是多元文化交汇的舞台,各色文化在此相互交融、碰撞,编织出一幅幅和谐共存的文化织锦,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诚如青海省博物馆在其常设展厅《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的结语所说,「青海历史最重要的篇章其实是青海以外区域的各种力量在交锋时,青海承担了怎样角色和发挥了哪些功用,亦即青海的历史“不在”青海。盖因她始终是纽带和节点,统治者的目光总爱越过青海的河谷峻岭,其思绪或盘桓在条条古道的尽头,或追随滔滔东去的河湟之水。」

所以,节目组精选选择了人身鱼尾金饰片、条纹彩陶靴、明永乐款铜鎏金观音像三件文物,来演绎青海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以及多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融合与发展的历程。

人身鱼尾金饰片,出土于都兰「九层妖塔」,即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根据墓室的棚木测年和相关出土印章推断墓主为八世纪中叶的吐谷浑王莫贺吐浑可汗。人身鱼尾金饰片即墓中重要的出土文物,其上图像有多种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希腊海神特里同的半人马鱼版本,也有学者认为是粟特人崇拜的得悉(Tistrya)或天竺来的神祇摩呼罗伽(Mahiraga)。无论是何路神仙,有趣的是,它的造型都被「打扮」成了吐蕃风格的,功能也趋近于求得神灵护佑、开路辟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此外,头戴的绶带还受中亚风格的影响。这些特征一并出现在吐谷浑制品上,便很直观地反映了吐蕃时代以羌中道和河湟道为主干线的「青海道」畅通后欧亚文明的交流,以及都兰作为中间站的繁盛。于是乎,节目组就让许亚军顺势演了一出「西游记」,用诙谐搞怪的形式,带出粟特人、特里同、伏俟、柏海、安塔基亚、拂菻国等与文物有关的丝路元素,以及吐谷浑人的商贸精神——由于农业和牧业都不太发达,吐谷浑的财富主要来自商业贸易,「国无常赋,须则税富室商人以充用焉」,这也是吐谷浑最鲜明的特征。而今生故事,则以「九层妖塔」的盗墓小说为引,引出真实的「九层妖塔」646件文物的回家故事与抢救故事,进一步强调了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条纹彩陶靴,来自辛店文化乐都柳湾墓地,距今约有3600多年。作为一件陶器(哪怕它是异形的),它当然不可能是用来穿的(毕竟尺寸也只有真靴的一半),但哪怕它不是用来穿的,它看上去也同现代流行的现代长筒皮靴异曲同工——美拉德配色,对称双线回纹、双线带纹和三角纹,反绱和帮底分件——陶靴并非辛店独有,山西太谷白燕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也出土有类似的「穿靴」陶器,这暗示了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史前文化之间或许有互动的关联,而古羌人的历史叙事也夹杂其中。于是乎,节目组就让郭俊辰饰演了虚构的羌族先民丹木吉,用一个有关智慧、胆识的新族长选拔的故事,体现了古羌人的勇敢与善良,侧面刻画了古羌人跋山涉水、民族融合的历史。今生故事则借靴子的意象,以彩陶靴到航天鞋的十一双鞋履,展现中国人走出的千年历史和勇气。

而原收藏于瞿昙寺的明永乐款铜鎏金观音像,兼具汉藏的风格与款识,密宗显宗的美感与表达,是为明清时期中原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交融的产物,体现了明代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的倚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罗喇嘛远赴应天府见明太祖,「来朝贡马请敕护持赐寺额」,太祖欣然应允,赐「瞿昙寺」横匾一方,封三罗喇嘛为西宁卫僧纲司都纲。永乐年间,明成祖调集宫廷工匠赴青海为瞿昙寺建造殿宇佛堂,并派遣孟继、尚义等四位太监和指挥使田选奉旨监工,遂有瞿昙寺如今之规模。前世传奇即借这一段背景叙事来虚构了一出猜疑与误解的小片段,生动诠释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示了中央政府对藏地的重视。今生故事则紧扣观音像,以一段「拾音」之旅,展现了其六百多年岁月间所聆听过的和谐共处的「凡世之音」,强调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对于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

这三件宝物,分别承载着丝路东西交流、北方游牧交流与汉藏交流的深厚历史,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也深刻挖掘了青海文化的丰富内涵。其实,青海多元文化交汇的逻辑底层,除了地理机缘,还是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直面自我的自然哲学。在这片土地上,时间仿佛凝固,让人得以沉静心灵,体味简单而宁静的生活真谛。如此,才有「凡世之音」。

如诗人吉狄马加在其诗歌《圣地与乐土》中所唱。

「在那里——在那青海湖的东边!

人类啊!这是比黄金更宝贵的启示,

它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

那就是永久的和平和安宁,只能来自于

包容、平等、共生、互助和对生命的尊重!

而不会再有其他!」


又及,人身鱼尾金饰片一节,吐谷浑是重要的历史背景。这是一个北魏、隋唐期间活跃于青海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政权。它并不是青海的「土著」政权,而是一个鲜卑游牧政权。公元四世纪初,慕容吐谷浑率部从辽东迁徙到阴山,再由阴山经陕北,向西南越陇山建立了吐谷浑王国。这个国家存在时间约350年(313-663年),最盛时疆域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故而能在与漠北、西域、西藏高原、印度等地的交往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又又及,人身鱼尾金饰片一节,还提到了几个地名。其中,伏俟城即铁卡加古城,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是一处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吐谷浑遗址,也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夸吕在此建立,此后以吐谷浑此为都城;柏海即今天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西扎陵湖、鄂陵湖,也是曾经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安塔基亚又称安条克,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由塞琉古一世创立,是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市,如今属土耳其;拂菻国是唐代西奈半岛、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一带政权的称谓之一。

又又又及,人身鱼尾金饰片一节,提到了发生在公元663年的政治联姻。那一年,吐蕃灭吐谷浑国,吐谷浑故地悉数被吐蕃占领,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带领数千帐部众逃奔凉州、灵州,其余亲蕃的吐谷浑王族与吐蕃政治联姻,形成甥舅关系,协助吐蕃政府处理民族与国家事务。

又又又又及,条纹彩陶靴一节,提到了一种制鞋工艺曰「反绱」,所谓反绱,是从反面把鞋底和鞋帮缝上,这样翻过来后从外面完全看不到针脚。

又又又又又及,明永乐款铜鎏金观音像一节,演绎的核心是海东市乐都区的瞿昙寺,这是一座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格鲁派寺院,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筑,目前也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历史视角下,瞿昙寺由于营建过程引入了皇宫布局、宫殿风格以及筑城制度等中原建筑文化,常被认为是一种特别的建筑现象,但如果将瞿昙寺放在河湟地区的视角下去看,就会发现瞿昙寺风格的「特立独行」并非偶然——河湟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高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明代开始,政府实行了移民戍边政策,在稳固边疆的同时,也将中原文化带入了河湟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儒道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式建筑风格也就大量出现,而瞿昙寺时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然,在瞿昙寺营建历史中,与藏文化的交融始终贯穿始终,这是十分难得的。

又又又又又又及,明永乐款铜鎏金观音像一节,前世传奇中的人物孟继、尚义,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两位人物被记载于瞿昙寺隆国殿内的「皇帝万万岁」牌匾,背款中书「大明宣德二年二月初九日御用监太监孟继、尚义、陈亨、袁琦建立」,可知他们都是瞿昙寺的主修。其中,孟继还载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说他是永乐年间朱棣的宠臣。尚义则载于《明实录》,其中说明他还参与了大兴隆寺、大隆福寺的修建。

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明永乐款铜鎏金观音像一节,还提到了瞿昙寺十分特色的「花儿」会。目前,「花儿」会的起源有两种流传甚广的说法,一种认为,历史上瞿昙寺遭遇土匪贼兵(或宗派对手)入侵,寺内僧侣信众拼死抵抗,最后通过唱「花儿」吸引周边百姓赶来,共同吓退那群土匪贼兵。另一种认为,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十五,瞿昙寺附近的百姓有赶庙会的习俗, 在庙会上人们会向其中福神庙里的九天玄女娘娘献唱「少年」,之后,庙会规模越来越大,就形成了「花儿」会。无论如何,「花儿」会历史已非常悠久,影响了汉族、藏族、土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和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多民族共庆节日的典型案例,2006年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在政府的组织下,「花儿」会的内容已非常多样化,不仅会有歌舞表演,还会有相关的比赛。不管形式如何变迁,情歌对唱历来都是「花儿」会的高潮环节,从未改变。

作者风酱酱头像

风酱酱

2024/07/23

《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七期评注

提及安徽,人们往往戏谑地将其首府指向南京,又往往总结不出它宏观历史叙事一二,其实,这与它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不同于周遭省份,在清朝之前,今日安徽所辖区域从未以独立行政区划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从春秋战国时的楚、吴、越纷争,到秦时的九江、庐江之属与汉时的扬州、豫州之属,再到隋唐的河南道、江南道、淮南道划分,再到宋时的淮南东路、江南东路之分和元时的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之分,安徽之地仿佛一片漂泊的历史碎片,穿梭于各个时代与地域的缝隙之中,直至明代,才与今江苏、上海之地共融于南直隶省,也就是后来的江南省。清康熙六年,清政府正式撤销并拆分了江南省,此时安庆府与徽州府「携手」,方正式铸就了「安徽」之名,这个省份的历史叙事,至此方显轮廓。

但这一切又与本集《国家宝藏》的叙事有何干系?

有,大大的有。正因这一连串的历史机缘,安徽并不如本季此前出场的福建、重庆、天津、香港、江西这般拥有相对独立且厚重的「省级历史叙事」,这一点,通过梳理其重点文物也可窥见一二——楚大鼎(即铸客大鼎)、鄂君启金节属于楚国,与湖北、湖南部分地区的历史叙事一脉相承;吴王光鉴属于吴国,与江苏、浙江部分地区的历史叙事一脉相承;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产于江西景德镇,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产于浙江嘉兴,明龙泉窑玉壶春瓶产于浙江龙泉,《荷花鸳鸯图》作于江苏苏州,有点尴尬——正如安徽人常自嘲的「安徽既是东,又是西,既不是东,又不是西,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在特色重点文物这点上,安徽博属实有些捉襟见肘。真正带点鲜明地域特色的,也就是龙虎纹四环铜鼓座、《晓江风便图》和繁昌窑青白釉镂孔瓷炉了,但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舒国、供新安子弟来往江南的新安江,还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繁昌窑,这些物事所关联的历史节点太过于小了,难以支撑起一个省份的历史叙事框架。

那怎么办呢?

既然无法讲好「省级历史叙事」,那深挖安徽的国家底色,讲好「国家叙事」,便成了本集的「破题之钥」——建省历史机缘的背后,是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左右逢源」的地理格局,这既是安徽的先天劣势,却也是安徽的先天优势——安徽天然是适合讲「国家叙事」的。于是乎,本集以「是什么坚守着家与国的生生不息」为主线,通过鄂君启金节、铸客大鼎、徽州古民居冯宅三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跨越时空的界限,缓缓展开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一段段关于国家、民族与文化的宏大故事。

鄂君启金节不仅仅是一件战国青铜器,作为官方授予的免税通行凭证,其存在不仅彰显了楚国在商贸领域的开放姿态与雄厚实力,更揭示了古代税收管理制度的早期形态。因此,节目组从商业的视角切入,缓缓铺陈开一幅楚国商贸繁荣与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壮丽画卷。其前世传奇,借助鄂君启金节的铭文精心编织了楚国女商人芈琼茅智勇双全、巧妙揭露并惩治内贼的故事,给鄂君启金节赋予更为鲜活的生命力。这一虚构叙事的存在,不仅是对金节在商贸活动中不可或缺地位的具象化表达,也深刻揭示了古代商人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们对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原则的坚守。更重要的是,故事中蕴含的法制精神与家国情怀交相辉映,既体现了个人对正义的追求,也映射出社会整体的秩序与和谐,为观众铺设了一条通往古代商贸文明深处的心灵小径,也为今生故事和下一节铸客大鼎的叙事进行了铺垫。

转至今生故事,海关作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守门人,其职责与鄂君启金节所承载的免税通行职能遥相呼应,守护着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国际交流的顺畅无阻。通过对比古今,节目深刻阐述了遵守制度——无论是古代的税收制度还是现代的海关制度——对于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国际贸易的不可或缺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制度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历史智慧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期许。

铸客大鼎,作为楚幽王时期的国家礼器,不仅展现了楚国青铜铸造技术的精湛,其表面镌刻的「安邦」二字铭文,犹如穿越时空的低语,深刻反映了楚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于和平与繁荣的永恒追求。此物接力鄂君启金节,其叙事效果如平地惊雷。节目组虚构了工匠樵苏,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李园、春申君、朱英等真实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命运轨迹之中,不仅表达了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楚人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也让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深切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引出本季的最高潮——国家公祭鼎与南京大屠杀。

国家公祭鼎,作为铸客大鼎的「延续」,跨越千年,与铸客大鼎共同诉说着中华民族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节目组推波助澜,用平实的历史叙事将观众的情感推向高潮,让大家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深刻理解到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讲完了宏观的国家叙事,再折回来借冯宅背后的徽州文化,以浓郁的个体叙事「四两拨千斤」地展现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魅力,便十分合理了。冯宅,这座承载着徽商辉煌与沧桑的古老宅院,不仅见证了徽商从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的艰辛历程,其一砖一瓦,也在诉说着徽州人对于家族荣誉、地方发展的文化责任与深切担当,让人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前世传奇的虚构叙事,即着墨于此。而程极悦教授的精彩解读,无疑是这一节的点睛之笔。他不仅深入挖掘了冯宅及其背后徽州文化的深刻内涵,更将视角提升至更宏大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上。这种传承与发扬,不仅致敬过往,更面向未来,充满张力。如此,整集的叙事便非常完满地收束了。

三节叙事,从国家到个人,从商业到民族再到传统,如同三条并行不悖的河流,深刻解读了「是什么坚守着家与国的生生不息」。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家国的深情厚谊与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都应当被铭记与传承。

而在这背后,安徽作为历史文化名省的独特魅力,也在一次次娓娓道来之间有了相对鲜活的表达。虽然这样的表述依然稀碎且片面,无法帮助观众构建对这片土地的整体印象,也未有涉及省内安庆、芜湖、凤阳等一系列名镇、重镇背后的历史人文风貌刻画,但机缘如此,节目组能做到这份上,已是非常不易,难以要求更多了。


又及,本期张国立老师的开场文案里提到了不少发生在安徽的人和事。其中,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大泽乡,今天也叫大泽乡,属于宿州市;「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桃花潭」位于今天的宣城市泾县;神医华佗是沛国谯县人,也就是今天的亳州市,也是如今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青天包拯曾经任职的庐州,即今天的安徽省会合肥。

又又及,鄂君启金节一节,前世传奇毛晓彤饰演了一位女商人曰「芈琼茅」,此人历史上未见记载,但「琼茅」一物却客观存在。它是生在南方的一种茅草,《徵苞茅赋》说「猗彼菁茅挺生不杂,缩醪醴以致洁,与清明而相合」,《礼记》说「缩酌用茅」,说的都是它能够用于祭祀滤酒的特性。《周礼》说「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冬堂赠,无方无算;春招弭,以除疾病」,进一步揭示了它对于周王室的重要性,以及周王室对它的喜爱,但这和故事背景有啥关系呢。《兼明书》说「三脊之茅,诸土不生,故楚人特贡之也」,指明了它是极具楚国地方特色的特产。到今天,南方还有一些地方流行用茅草进行占卜,与屈原《离骚》中的「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如出一辙。

又又又及,铸客大鼎一节,岳跃利老师出场的时候,就提到了楚国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段长城。这是如今分布在南阳、平顶山、驻马店、信阳境内的楚长城,西边起于伏牛山区,东边直达泌阳和信阳,总长度大约380多公里。同时,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现在鄂西北竹山、竹溪等地发现的几处城墙遗迹也属于战国楚长城,此观点目前仍存在争议。无论如何,目前认为,楚国修筑长城的历史可能比秦朝早三百多年。

又又又又及,铸客大鼎一节,前世传奇中提到了李园杀春申君的事,这件事在《史记》里有记载,说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四处给他物色美女。李园想把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但又担心得不到宠幸,所以转而投入春申君门下做门客,并找机会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等到怀孕以后,李园就唆使他妹妹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的理由,劝说春申君把自己献给楚考烈王。后来,李园的妹妹成功被封为王后,李园也被委以重任,慢慢发展出自己的势力,并在暗中豢养刺客。等到楚考烈王去世以后,李园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成功刺杀了春申君,于是独揽大权。前世传奇中的「朱英」,曾在楚考烈王病重之时提醒过春申君要警惕李园,并提议由自己替春申君刺杀李园,春申君不听,遂有后来的无妄之灾。朱英劝说春申君的事,正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成语的出处。

又又又又又及,铸客大鼎一节,今生故事里提到了南京大屠杀时一个舍生忘死的照相馆工作人员叫罗瑾。南京大屠杀发生时,这位罗瑾先生才15岁,在一家照相馆做学徒,没多久,一位日本人送胶卷来洗,罗瑾发现了里面残杀百姓的照片,出于愤恨,就偷偷多洗了一套,把它保存下来。因为生气,他还把照片贴在本子上,在本子封面上画了一颗「滴着鲜血的心」、一把武士刀,还写了个「耻」字。这本照片,被他小心保存在房梁上,后来,又藏到了一个寺院的墙缝里。几天以后,这本照片突然不翼而飞了,罗瑾非常害怕,担心引来杀身之祸,从此逃离南京到福建大田躲避了六十多年。他一直不知道的是,当时,这本照片并没有被日本人发现,而是被他的同学辗转多处收藏并一直保存到抗战胜利,还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提交给军事法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3年,南京大屠杀发生56年后,罗瑾偶然回到南京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发现自己拍的照片,这段尘封的历史才浮出水面。后来,罗老的壮举还被改编成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屠城血证》和电视纪实片《历史的见证》,有心者,可自行去看。

作者风酱酱头像

风酱酱

2024/07/09

《国家宝藏》第四季第六期评注

《国家宝藏》第二季时,广东省博物馆接在故宫博物院后面登场,当时他们没有祭出《雪梅双鹤图》、白玉镂雕龙穿牡丹盖钮、《广州港全景图》、沧海龙吟古琴,而是选了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宋金项饰、金漆木雕大神龛,玩了一出「以小搏大」,把我吓了一大跳。于是,作为福建人的我在知乎相关评注的写了一段俏皮话——

「作为一个福建人,看到粤博在节目编排上如此事无巨细,真是为福建博物院感到难过——窗口作用你们提到了(福建的窗口作用也很明显啊),外销画你们提到了(福建的外销瓷什么的很发达啊),南海一号你们提到了(福建的古代沉船很多啊),海上丝绸之路你们提到了(泉州也是海丝的起点城市啊),外国人你们提到了(福建这点上也很有得说啊),下海你们提到了(福建也差不多啊),商帮你们提到了(闽商也有很多值得说的啊),宗族文化你们提到了(福建也是这样的啊),家风你们也提到了(福建在这方面也做的很好啊),华侨文化你们提到了(福建也有很多华侨啊),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你们提到了(福建的木雕、石雕、漆艺、陶瓷什么的都是一绝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活化你们提到了(福建也很鲜活啊),连走私你们也不放过(这也是福建一绝啊),连口音的吐槽你们也不放过(这也是福建特色啊),你们打算让福建博物院肿么办!」

但其实我是极认真的。

在福建的文物圈,太多有故事的文物都不在省馆里了。单看闽博的顶级收藏,青铜大铙、刘华墓出土陶俑、梅花天鹅图轴、清刻鹭鸶莲花钮坑头冻椭形章、明代周廷策设色荔枝鸣禽扇面、明雕木胎漆金文官立像,这些东西放在省内任何一个馆,都是吊打级别的存在,但拿到《国家宝藏》上和其他省馆的宝藏同台PK,和粤博的很多顶级收藏一样欠点意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印、清末鹿传霖致樊增祥信札倒是有点意思,但故事演绎的想象空间太小了些,没办法做到让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人都容易产生共鸣的程度了;波斯孔雀绿釉陶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它能提供的价值,和粤博那期重合度太高了,而且,此前它已经以另一种方式上过《国家宝藏》了。

当然,这个难题对于别的博物馆可能很难,但闽博在这个难题上的解法,是简单、粗暴且无争议的——直接请出黄昇、林觉民与何朝宗就行。

但还有一个问题,粤博珠玉在前,如何在保证基本主题叙事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方式点出海丝、对台窗口、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家风、宗族、外国文化这些对福建叙事来说很重要的内容,同时尽量努力端平闽南闽北历史叙事一碗水(这其实很重要)呢?这就很考验黄昇、林觉民、何朝宗三位「老师」的深度,以及节目组的功力了。

如果说粤博那期,广东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世界看到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那同样的景致,你在福建身上也看得到。但在本期节目的叙事里,福建这扇窗,多少有点不一样——「众人齐拾柴,方能创伟业」,福建这扇窗,是很多很多人一起打开的,外面的人通过这扇窗看到里面福建人的精气神,里面的福建人也通过这扇窗走向了世界。

无数个你我的力量,足以撼动整个山河。但开好这扇窗,无数个你我都需要一些东西。

先说第一节,「诚信」。

黄昇出身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其父黄朴是绍定二年己丑科状元,一度官至泉州知州兼市舶司提举。这样一位出身高贵,知书达理的名门闺秀,后来嫁给了黄朴旧识赵师恕之孙、赵匡胤第十一世孙赵与骏,但好景不长,次年就离开人世。

黄昇常被当下古装爱好者亲切地称为「时尚一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人虽然只活了十七年,但其墓中随葬436件器物中服饰、织物及面料达到了惊人的354件(目前所知宋代丝织品出土最多的),绝大多数保存较好,且有着与彼时民间「不许以销金、泥金、真珠装缀衣服」不同的奢华。更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是,她的「衣橱」里几乎囊括了古代所有高级织物的品类和款式,纱、绢、绮、绉、罗、绫、缎,袍、衣、背心、裙、裤、抹胸、围兜、围件、香囊、荷包、卫生带、裹脚带,一应俱全,但凡研究宋代服饰的学者,都不可能绕过它另谋捷径。这样的「杀器」一经端出,又得古装大佬陈都灵(厦门妹子,这很关键)的亲身加持,本节的质感基本得到了保证。

但从做前世传奇剧本的角度来说,黄昇其人除墓志铭外未见其他记载,墓志铭也未提及任何轶事趣闻。如果换别的文物,节目组此时得开始编「重生之我在南宋当千金」之类的故事了。但在「一姐」这,她却可以从地方纺织发展史这里找到破题点——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宋元时期是福建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特别是南宋在东南立国之后,随着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和海外贸易的急剧发展,福州、泉州、建宁等地的丝织业得以快速发展。其中,泉州早在唐代便已可以生产高质量的贡绫用于上贡,北宋时渐渐能达到「弦诵多于邹鲁俗,绮罗不减蜀吴春」的程度,到了南宋元祐二年,宋王朝在此设立市舶司,丝绸贸易的性质由此转变,逐渐突破了经济的范畴,发展成为与政治、外交、文化、艺术乃至人民生活都发生密切关系的活动。而在福州,唐末甘棠港开辟以后,福州及附近城市也开始涌现出大片丝绸纺织绣制作坊区,呈现「闽州土俗户不分,生子数岁学绣文」的面貌,后来,甚至专门设立了曾设立「文绣局」来管理本地纺织业。福建不少地方出产的丝织品,如产于泉州腹地的「泉缎」「翁绢」、建阳地区的「红绿锦」,都曾经是当时享誉海外的拳头产品,甚至能达到和四川、江浙齐名的水平。至今,福州「织缎巷」「锦巷」「横锦巷」、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开元寺」、「清白源井」等去处,都可视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一姐」的「衣柜」里可不只有琳琅满目的时装,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盛世剪影。而盛世的维系,极其仰仗其中每一个人的默默耕耘。

于是乎,一个「海丝福建」味道极其浓郁、颇得一姐「婉婉有仪」真传的前世传奇便呼之欲出了,既有对于国外交流和货物贸易的着墨,对发达的作坊文化、市井文化的着墨,也不乏对于「雅正高华」的宋式时尚美学的解读,而「敢赢善拼,诚信为本」的商贸精神恰为点睛之笔。

诚信就像一条纽带连着每个人,一旦失信,便容易引发「破窗效应」,从而影响整体形象。无论是时代还是个人的发展,以诚信作为底色总是必要的。节目组如是说。

再说第二节,「气度」。

无论是从经济的发展程度,还是从社会的进步程度看,晚清时期都可视为历史上福建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那段时期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福建子弟都很坚定的出现在了漩涡的最中心,奏出了那段历史的最强音。林觉民先生是这段历史最好的注脚。

林觉民,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父林孝恂为康有为同科翰林学士,为人务实开明,曾三任石门知县,任上开设石门县学堂,不论国学四书五经或新学天文地理,皆延聘名流启蒙,亦不分男女,一视同仁。嗣父林孝颖,为全闽大学堂国文教习(后任馆长),以诗文闻名于时,与陈衍、台静农、钱穆等大儒交往甚密。有这样的家世熏陶,林觉民自然饱读诗书,甚至有过目不忘之才,深得嗣父的喜爱。及十三,参加科举考试,考卷上书「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后扬长而去。及十五,考入全闽大学堂,接触《苏报》《警世钟》等书刊,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常常讲演,痛陈时弊,时任感慨「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及十八,娶举人陈元凯掌上明珠陈意映为妻。陈意映亦大家闺秀,自幼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还曾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嫁与林觉民后,受其影响,带头放缠小脚,率先入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有了陈意映的支持,林觉民更加昂然奋进,不仅开设私立学校免费招收贫寒学子入读,还搜集先进革命书籍供人免费翻阅。生活中,二人始终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后来,林觉民还写就一篇《原爱》,阐述青年男女对爱情应持的态度,被时人赞为「理义公正,才情高绝」。

及二十,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同年,入中国同盟会,立志「为天下人谋永福」,以笔为利刃,先后写下《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莫邪国之犯人》,并译有《六国宪法论》。

及二十四,回国筹备广州起义。四月归家,一边联络爱国志士,一边于西禅寺偷制炸药并安排护送至香港,面对嗣父询问,只说是学校放樱花假,而陈意映察觉出异样,便语出惊人,「一去不返,吾相从于地下」。后林觉民仍执意离家,自马尾登船去往香港。

1911年4月24日夜,林觉民于香港夜不能寐,遂灯下执笔,留下《禀父书》《与妻书》。

三日后,在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三路敢死队六百人未动的情况下,黄兴率南洋及福建同志百二三十人攻入两广总督署与亲兵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过程中,黄兴负伤后成功撤离,林觉民被俘。被俘期间,时两广总督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之,林觉民全然不惧,虽遍体鳞伤,仍气宇轩昂、据理力争,张鸣歧从此叹曰「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

五月,林觉民被枪决于天字码头,尸体抛进珠江,后得潘达微先生收殓,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

斯人已逝,书信犹在。一方小小的手帕,深情与勇决交相呼应,儿女情长与国家大义共融互生,无论何时读来,都是那么催人泪下。「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与妻书》的结尾,林觉民甚至幻想了死后的愿望,浪漫、卑微又真切。一来,他愿在九泉之下听见妻子的哭声,与她一同哭和;二来,他愿死后可以成为鬼,灵魂永永远远相伴妻子左右;三来,他愿人与鬼之间还能有心灵感应,灵魂还能穿越阴阳隔阂依依不舍地伴着妻子。这种情之切、爱之深、思之浓,就是前世传奇最好的素材,任何其他莫须有的演绎,都会成为对这件宝藏的亵渎。最终,节目组也是这样做的,甚至,节目组还很贴心的满足了在前世传奇里满足了林觉民先生的想法,这大概是四季国家宝藏下来,我最喜欢的一处演绎细节了。

两件国宝下来,福建最值得展示的宋元、晚清两个时代,都很好的讲述了。如果还有哪个时代值得好好讲述,那就是明代了。于是第三节,「信念」,便这么来了。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区,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正式置县,至今千年有余。得益于贸易网络的高度繁荣,泉州地界遍布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的寺庙宫观,并包容有诸多异域神祇,德化亦然,遂有陶瓷雕塑造像之特色。今所见德化陶瓷雕塑造像中,以佛教人物居多,诸如观音、如来、达摩、文殊、普贤、罗汉、弥勒之类,皆有诸多变化,蔚为大观。此外,八仙、西王母、三宝正像、福德正神、文昌帝君、玄天上帝、真武帝君、天妃、炎帝、寿星、钟离汉、伏虎祖师等道教及民间信仰诸神亦为常见题材。

须知,任何一尊「走心」的宗教瓷塑,且不考虑材料成本,时间上总是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在如此冗长的过程里,匠人需要闷头创作,尽量不被俗世的想法干扰,如此才能接近神灵,表达出神灵的超凡脱俗、慈悲为怀,给使用者带来力量、信赖和希望。从商业的角度考量,这显然不是一件高性价比的事。但在德化,这样一件似乎与商业逻辑相悖的事也被硬生生做成了产业,在消费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德化人对艺术的信念,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也是为什么在德化瓷塑中,人们常以何朝宗创作的瓷塑佛像为翘楚。

何朝宗,生卒年不详,天后宫保存王弼雕塑的天妃造像,墨书万历纪年款识,风格与何朝宗瓷塑极其相似,人们由此推断何朝宗大约生活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注重在神态个性上下功夫,不入俗套,堪称世间绝品,英国古陶瓷研究专家约翰·盖尔赞其可与《蒙娜·丽莎》相媲美。

这样的上乘之品,没有十二分的「信念」,是绝对无法创作出来的。据说,何朝宗创作严谨认真,每次推出新作,都要反复观摩,稍不称意,就推倒重塑。只有满意,才会在背部加盖印章。也因此,何朝宗的每一件现世作品都为世人推崇,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苏格兰国家博物馆都有他的观音像,故宫博物院有他的渡海达摩像,山西博物院有他的达摩坐像,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有他的关公像,在这些馆中,何朝宗的作品都是当之无愧的镇馆级存在。

这些馆并不会选何朝宗的作品上《国家宝藏》,这也就给了闽博发挥的空间。但是,何朝宗其人的历史记载同样十分有限,如《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对其记载停留在「善陶瓷像,有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的程度上,那么前世传奇应该怎么演呢?

最终,节目组讲述了一个隆庆元年发生在金门守御千户所的讼案。这个前世传奇看得我有些疑惑,疑惑的点在于事件背景,金门历史上确实有位隆庆元年的举人叫李明忠,后来官至国子监助教、九江府知府,但手头的资料里都未能指向他曾经遭遇过这样一起风波,也未能指向他有一个曾经做过海贼、与何朝宗私交甚密的父亲叫「李顺之」。除了事件背景无从考证,这个前世传奇倒是演出了「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的历史现实——福建虽然以对外贸易见长,但贸易条件并不如广东、浙江那般优越,因此,福建人更懂得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而已」。即便明清时期实施海禁,闽人也未有禁绝「通海」行为。这种「冒进」的风气,造就了福建很多的风景,也为中国敞开了一个窗口,让海洋深处那些影响了世界进程的风由此缓缓进入,进而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很多人常以福建人「迷信」,但很少想过福建人敬畏神明也是一场善念长存的自我修行。其实,「头上三尺有神明」从不约束福建人的「冒进」,相反的,它会在无常的人世间为心存善念的人带来「自得神明佑」的踏实感,帮助他们在纷纭复杂的花花世界里找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支撑点,从而更坚定他们的信念,更激发出他们一往无前的力量。信念就是这样一种珍贵而神奇的东西,它可以使人在黑暗中不停止摸索,在失败中不放弃奋斗,在挫折中不忘却追求,在它面前,天大的困难微不足道,无边的艰险不足为奇。而这,也是节目组想透过李顺之的故事和何朝宗的作品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诚信」、「气节」、「信念」,正是有了这些,有了执著于它们的人,人类发展的巨轮方才破浪前行,由此才有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今日福建。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只要我们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艘巨轮就能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些东西,看似都很高,但其实在节目里被处理得很低,低到把黄昇、林觉民、何朝宗都融入到劳苦大众的叙事里去了。这种叙事处理方式,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感受且认可,但背后的用心,值得尊敬。


又及,本集一开始,画外音里即出现了一首「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郞」的方言朗诵,这首童谣叫《月光光》,是一首创作于唐代的福州民间歌谣,应该也是目前福建最古老的童谣。它的创作者据说是唐代的文人常衮,一度官至宰相,晚年任福建观察使,初来乍到时,福建还是个文化荒漠,常衮不遗余力的建校办学,大兴礼乐之风,后人常认为「自常衮兴学校而闽人始知文学之重」,宋时福建诗人陈普甚至写了一句诗「礼乐斯民开治教,闽中常衮蜀文翁」将他比作汉时教化蜀地的文翁。

又又及,黄昇墓服饰一节,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机构叫「市舶司」。所谓「市舶司」,是宋、元、明三代,中央政府用于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检查进出口船舶并征收商税的部门,前身为设立于唐代高宗时期设立于广州的「市舶使」。北宋时,「市舶司」先设于广州,后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陆续在杭州、明州(宁波)、泉州、福州、密州(诸城)、秀州(上海、嘉兴)、太仓州(太仓)、高州(茂名)等地设立。其中,泉州市舶司设立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一直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才移至福州,管理福建诸港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近四百年之久。泉州市舶司的设置及各项制度的完善,使泉州有了较为完备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为泉州的发展消除了地方出口贸易的制度性障碍,使泉州与海外贸易市场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关系,从此进入鼎盛时期, 发展成为能与上百个国家互通有无的「东方第一大港」。黄昇的父亲黄朴是南宋状元,一度官至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其「衣柜」之奢华,正能反映那段时间福建地方贸易之兴盛,而之所以能保留下来,也与其父的发迹有极大的关系。如今,广州、宁波等地的市舶司遗址俱已湮没,唯独泉州市舶司遗址保存下来,现为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如到我泉州旅行,有心的话,到了府文庙附近,可往西深入水门,到巷子里寻它。

又又又及,黄昇墓服饰一节,反复提到一种以四根经丝为一组左右相绞而形成较大孔眼的罗曰「四经绞罗」。这种罗的织法现在已经作为吴罗织造技艺的一种列入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来惭愧,「四经绞罗」的织法一度失传,是1996年周家明(后为该技艺传承人)通过仔细研究日本人那得来的样布才摸索出来的。就前两年了解到的情况,「四经绞罗」只能通过半手工织造,一匹罗约莫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制成,产量极低,价格也昂贵,目前除了给博物馆供货,也只有日本才有订单,加上工厂无人继承,这门技艺未来究竟如何,其实还很难说。

又又又又及,黄昇墓服饰一节,前世传奇里还展示了一种圆形的金质霞帔坠。此物不知原型出于何处,「一姐衣柜」里的银鎏金霞帔坠其实是鸡心形的,镂空,里面可放置香料,此物是闽博的重要文物之一,诸位若到福州可认真的找一找。

又又又又又及,黄昇墓服饰一节,还提到了泉州蟳埔的簪花围习俗。如果你到过蟳埔,你会发现周遭其他地区均无此俗,唯独蟳埔村内簪花风俗极盛。为何如此,目前我们本地人也没有十分明确地说法。关于此俗的由来,目前推断有二,其一认为,簪花是宋元时期到访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留下的习俗,其二认为,簪花是本地历史风俗「四月簪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遗留。此二者,于泉州日常均有一定可取之处,但也均无法解释为何独有蟳埔村流行此俗的问题。

又又又又又又及,《与妻书》一节的演绎,我已觉得十分完满。但还是想讲一下黄花岗起义中的其他福建子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林觉民先生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位。但其实,七十二人中,还有另外十九位也来自福州地区——方声洞,生于富商家庭,但自幼自胆略过人,少时随父往汉口,读新式学堂,及十六,入东京成城学校习陆军,及十九,随兄、姐、嫂同入同盟会,及二十,考入千叶医学校习炸弹制造,及二十五,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血流遍体仍奋力战斗,终因弹尽力竭而死。死前两日,其亦写下《禀父书》一封,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林尹民,林觉民堂弟,少尝学少林拳,能尽其技,平生慕张飞为人,常以「猛张飞」自诩,及十八,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研读兵书,后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及二十三,入同盟会。及二十四,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力杀十余人后中弹牺牲;林文,道光十六年恩科状元林鸿文(晚清琉球国王正使、后正谊书院山长)之孙,能诗文、善书法,文风似司马迁,字体出入颜柳,为人豪爽,常以诸葛亮、陶渊明自喻。及十四,入浙江学堂,及十八,入东京成城学校习军事,后改入日本大学法科。同年,入同盟会,任福建分会会长,得孙中山先生器重。及二十四,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欲招降李准部下反被还击,中弹牺牲;冯超骧,南平人,后迁居福州,自幼善书法文章,又善骑马狩猎。及二十,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愤而弃文就武,先后入南洋水师学堂及马尾长门要塞炮术学堂学习,毕业后于闽江口炮台任职。及三十一,闻广州将起义,仍执意投身革命,其父病危、其妻孱弱,仍催其动身。两广督署之战中,其身负重伤,仍持双枪奋勇当先,后面门中枪,壮烈牺牲;陈与燊,萨镇冰外甥,少时有过目成诵之才,常以国事为重,及二十,入早稻田大学习法律,入同盟会。及二十一,闻广州将有大举,欣然前往,力竭被捕,从容就义;陈更新,少时读卢梭《民约论》,立志改革,及十五,入日本九段体育会,后又入长门炮术学校,及二十一,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相持三昼夜后力竭被捕,从容就义;陈可钧,陈与燊之叔父,少即悲天悯人,有为国捐躯之志,及十七,入日本弘文学院普通科,后继入正则英语学校高等科研习西方文学;及二十二,欲赴北京刺摄政王裁沣,未果;及二十三,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力竭被捕,从容就义;刘元栋,少时立志报国,及十六,入反清组织复明山堂,及十八,创立共和山堂,及二十,入藤山文明社,及二十二,入同盟会,及二十七,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身先士卒,头部中弹牺牲;刘六符,书香世家出身,少好武,善剑术,及十五,先后入闽县学堂及福建法政学堂,及二十三,有感时局危迫,决心习武,入福建讲武堂第三期,后游学京鄂等地,与革命党人过从甚密,经革命党人引荐,入福建新军炮兵营供职。及二十四,浑身裹挂炸弹,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力竭被捕,从容就义;罗乃琳,农民出身,不慕虚荣,一生淡泊,虽读书却不入仕,受吴适影响,二十六岁入光复会,及三十一,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于军械局巷战中牺牲;卓秋元,贫民出身,少时习武,常隐于山林中拉弓打猎。及二十四,与胞兄卓孝元入广福会(后「光复会」),及二十九,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于军械局巷战中牺牲;黄忠炳,农民出身,喜玩枪使棍,及三十九,秘密组织广福会,甚至将祖遗山田房屋一并捐出作为会费,及四十四,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力竭被捕,从容就义;王灿登,农民出身,自幼性情坦率,嫉恶如仇,及三十三,入广福会,及三十六,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力竭被捕,从容就义;胡应升,农民出身,早年以泥瓦为业,青年时当过马江水师兵勇,及三十六,入广福会,积极从事革命,及三十九,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力竭被捕,从容就义;林西惠,农民出身,及二十,入长门练营当兵,因精通拳术,为国术教师,及二十一,入广福会,及二十六,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于军械局巷战中牺牲;魏金龙,与林西惠为莫逆之交,农民出身,自幼偏好拳术与射击,身手不凡,及二十八,入广福会,因武艺高强,在会中被称为武师。及三十一,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于军械局巷战中牺牲;陈清畴,农民出身,擅技击,空拳可敌十余人,其乡有抗清志士林国贤之墓,常引其事以作大志谈。及二十六,入广福会。及二十九,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于军械局巷战中牺牲;陈发炎,农民出身,平时好拳术,被称为国术教师。及二十七,与陈清畴一同入广福会,教习拳术。及三十,随黄兴攻入两广督署,于军械局巷战中牺牲——但其实,广州起义一战中牺牲的烈士并不止七十二人,而是多达百余人。后来,又陆续发现福州籍黄花岗烈士,共十六人,分别为郭大旺、郭天才、郭钿官、郭麻麻、林錡、王清铨、齐政、林大琪、萨蒲智、王麟年、许歌、王杰功、杨韵珂、杨子明、江道淼、宋振,生还义士三十一人,分别为吴适、郭增兴、郭炎利、施卫民、郑圣应、吴济霖、黄顺基、黄以通、陈清钦、梁栋、陈光炳、曾守辉、黄拜桂、黄道增、陈发明、林金春、方应团、李长顺、林友基、郭维亮、严汉民、郑烈、郭炎利、郭振信、郭增金、曾醒、郭信福、林国新、林斯琛、李恢、方君瑛。这份烈士增补名单和生还义士名单,其中不少人有争议,不可考。但从这份名单,我们不难发现广州起义中福州力量之磅礴。

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德化窑文昌坐像一节,前世传奇的故事涉及到了「金门守御千户所」,这里需要介绍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在今天泉、厦一带所设的「永宁卫」。永宁卫是在元代巡检司的「永宁寨」的基础上扩建而来,除本部五个千户所外,还下辖守御福全千户所、守御崇武千户所、守御中左千户所、守御金门千户所、守御高浦千户所五个千户所。永宁卫城即今天永宁古城,在网红洛迦寺的附近;守御崇武千户所即今天崇武古城;守御福全千户所即今日福全古城;守御中左千户所和守御高浦千户所都在今天的厦门境内,今已湮没无踪;守御金门千户所在今天金门岛上,也已不存,但昔日所城内的古老聚落形态依然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即今天的金门岛金城镇老城区所在地。这些仅存的卫所,今天都还可以很方便的去到。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德化窑文昌坐像一节,今生故事到月记窑进行了拍摄。节目组介绍了月记窑是目前仅存的、保存完好、年代最为久远并且仍在使用的龙窑,但并未对「月记」进行进一步解读,这里做一个补充。现在德化境内勘明的明清古窑址多达一百七八十处,其中出土款识为「月」或「月记」的青花、五彩、粉彩不少。1999年,泰兴号沉船被打捞出水的时候,人们也从35万余件瓷器中发现大量带有“月记”底款的德化瓷器。这些都印证了月记窑作为一个国际品牌,全盛历史有多么辉煌。这些出土「月记」瓷器的古窑址关系究竟如何,是加盟,是寄款,还是复会,都有待研究。节目里出现的三班镇蔡径村洞上的月记龙窑,是目前最正儿八经还延续着「月记」窑火精神的传统龙窑,所以值得一看。但德化最值得一看的窑址,应该还是屈斗宫和尾林窑了,屈斗宫窑是宋元时期便已十分兴盛的古窑,目前依然保留有十七间窑室的龙窑格局,十分壮观;尾林窑藏在山里,几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非常完整地揭示了德化窑从龙窑向至横室阶级窑演变的过程。

作者风酱酱头像

风酱酱

2024/07/04

《国家宝藏》第四季第四期评注

从《国家宝藏》节目制作的角度来说,津博是一个极微妙的存在。

微妙在哪呢?

天津是我国仅有的四个直辖市之一,其他三个是北京、上海、重庆。在其中,......

作者风酱酱头像

风酱酱

2024/07/02

《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五期评注

看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终于出现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我先想到的,是几年前的一段回忆。

那还是《国家宝藏》第二季在播的时候,一个夜晚,我偶然结识了重庆馆的一位工作人员,......

作者风酱酱头像

风酱酱

2024/06/11